今天我主要从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视角,围绕绿色发展的成绩单与重点任务、“双碳”目标下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推进绿色转型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阐述。
一、从发展背景到实践创新:绿色发展的成绩单与重点任务
当前,我们要建设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化。绿色化发展和智慧化发展是基本底色。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同时,“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入党章,“贯彻新发展理念”被写入宪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部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因此我们说,生态文明核心要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我们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识。
2.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是绿色发展
第一,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习惯,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走在前列。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广泛动员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第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度来谈绿色发展。
3.绿色发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是什么?这就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第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第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总体来说,我们当前正处在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绿色化发展和智慧化发展是两个重要抓手。
(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工作
1.2024年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就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24年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阐述。
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87.2%,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0.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3%;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亿千瓦。
第二,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更趋活跃。
2.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部署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
第二,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新增长点。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重点用能用水单位节能节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项目。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三,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二、“双碳”目标下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一)“双碳”目标的提出与发展实施
1.“双碳”目标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要实现的是使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相一致。
关于碳达峰,我们在二十多年前曾围绕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做过研究。以前我们用化石能源,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就形成了有机联系。同时,碳排放量又与产业结构相关。因此,在一定的产业结构下,其化石能源消耗量决定了碳排放量。根据当时的研究,我们预测我国到2030年,在���通以及钢铁、化工、建材等领域的产业结构会逐渐低碳化,因此我们认为在2030年我国可以实现碳达峰。今天看来,我们对这一研究结论更加深信不疑,并且如今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也是作为“双碳”目标之一进行推动的。尤其是在近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风光发电、水力发电等的兴起,使我们实现碳达峰的信心更加牢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关于碳中和,我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那时我们的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将会相抵消。这也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化石能源,包括风光发电、蓄水发电等。这都有利于我们实现低碳排放,以及能够将排放的少量碳进行光合作用,推动实现碳中和。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只有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双碳”目标也是一个刚性约束,倒逼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促使发展方式转型,进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这也是一个递进关系。我国近些年的发展表明,“双碳”目标提出后,新能源汽车等终端产品的快速推广,减少了传统燃油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
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构建实施。2021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印发;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有关部门出台能源、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生态碳汇等支撑保障方案,31个省份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
2.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第一,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首先,我们来看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近些年,在“双碳”目标行动上,鄂尔多斯市首创并落地全球首座零碳产业园。鄂尔多斯因煤而兴,现在在发展零碳产业上又走在前面。园区内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通过电网回购绿电,从而实现100%的零碳能源供给。2022年4月,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一期建成。产业园集成新型电力系统、基于国际标准的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支柱。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拥有“风光储氢”绿色能源供应体系。目